編者按:在地球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生命世界譜寫了一曲曲悲壯贊歌,塑造了地球環境,孕育了人類文明史詩,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在科學傳播的星辰里,中科院之聲與華南植物園聯合開設“花顏鳥語”專欄,既是生命世界之窗,又薈萃自然體驗的點滴故事。惟愿她為自然世界代言,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惟愿她解讀科學前沿,講述科學故事,封存自然足跡。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的一枚枚小果子,承載了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憶??!那漫山找尋的樂趣,那入口爆汁的甘甜,那貪吃后便秘的難堪……想必喜歡吃這小果子的人多半已不再年輕,桃金娘賦予童年的快樂,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能懂呢?畢竟在水果自由,動動手指就能送到家的如今,誰還會在烈日下辛辛苦苦去尋找一個小小的野果子呢。
▲圖1 桃金娘的果實甘甜爆汁,是多少人兒時的甜蜜回憶? 圖片來源:搜狐號“生在農村”
“桃金娘”名字的由來
桃金娘是嶺南山野間最常見的一種灌木,系桃金娘科植物,別名有很多,如金絲桃、山稔、捻子、多妮、山菍、稔果、崗稔、多蓮、菇稔等,不知在你的家鄉它的土名叫什么呢?
關于桃金娘名字的由來有很多說法,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叢生野間,似梅而微銳,似桃而色倍赬,中莖純紫,絲綴深黃如金粟,名桃金娘。八九月實熟青紺,若牛乳狀。
▲圖2 桃金娘未完全成熟的果實 李文艷攝
也有傳說桃金娘是從“逃軍糧”演變過來的,傳聞在戰亂年代,百姓為躲避戰火逃到山林里,用它來果腹,才得以保住性命,為紀念這段經歷,人們便稱這種果子為“逃軍糧”,后來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桃金娘”。
從眾多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名字及許多的典故民謠中可以看出,桃金娘是一種親民且具有深厚鄉村文化底蘊的植物。
▲圖3 桃金娘開花植株 柯蕭霞攝
野花顏值有擔當
桃金娘雖是野花,但較之家花卻毫不遜色。五六月間,滿山的桃金娘花開了,放牛娃在爛漫的山花間嬉戲打鬧,采摘山花做成花環或花束,歡樂的笑聲回蕩在曠野上。桃金娘的花絢麗多彩,燦若紅霞,有粉里帶白的,紫里透紅的,擠擠挨挨,張揚著燦爛的笑臉。細看每一朵花,形似桃花,但相比桃花,又少了幾分妖嬈,多了幾分質樸,艷麗秀美。它一邊開花一邊結果,花期長達2個多月,花先紅后白,在花色變化過程中由紫紅漸變為粉紅、粉白、白色,因此在同一植株上花色變化大,紅白相映,甚為引人注目,是良好的野生觀賞花卉。
▲圖4 花色紅白相間 柯蕭霞攝
相傳桃金娘曾是希臘愛神阿美羅狄蒂的圣樹,故享有“愛神木”的美稱,羅馬人用它來裝飾婚宴的桌子。直到如今,桃金娘仍然作為中東地區新娘的捧花而頻頻出現在婚禮上。
▲圖5 桃金娘的花由紅變白,白色的花兒很快就會凋謝了 柯蕭霞攝
野果可食可藥
桃金娘的果為漿果,外形像個精美的小酒杯,在果中有芯,貌似一條小蟲子,味苦澀,食時去除,芯外多籽,味道異常甜美。猶記得家鄉有民謠唱道:“六有六稔子紅個篤,七月七稔子熟滴滴,八月八稔子烏叭叭,九月九稔子甜過酒,十月十稔子當柴拾。”民謠真實地寫照出果實的生長成熟過程。中元節后,又到了桃金娘熟到發紫的時候,這時的果子最為好吃,回味甘甜,吃完后唇齒也會被染成紫黑色。
桃金娘的果實雖小,但勝在結果量大和掛果期長,從前在山間自由生長的桃金娘,饋贈的果實根本吃不完,吃不完吶!何況每個人一次也不敢多太吃,否則第二天就難受了(懂的人自然懂)。然而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人們發現除了將成熟果當水果生食外,果實也可以用來泡酒。桃金娘所含色素對光和熱穩定性很好,為很有前途的天然色素。
除了惠及人類,桃金娘的果實也是鳥兒的美食大餐,鳥吃了果子后,小而多的種子無法消化便隨著其糞便隨排隨播,于是桃金娘也得以漫山遍野地生長,桃金娘與鳥兒就這樣和諧地互惠共利,成全彼此。
▲圖6 熟透了的果實紫黑色 沙春燕攝
▲圖7 稔子酒 柯蕭霞攝
生來是個“醋壇子”
桃金娘口味嗜酸,喜生在酸性土壤中,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多與同好酸性土的芒萁間雜生長。每年果實落盡后,恰好正是鄉民農閑時,他們便上山將桃金娘和芒萁收割曬干作冬天的柴火,燒火做飯時,桃金娘在灶膛里噼噼啪啪地燃燒,火苗竄得老高,溫暖了一整個寒冬。來年春天桃金又重新開枝散葉,結出的果更大更甜。
桃金娘原產地在地中海海灣的丘陵地區以及中東地區,在中國華南地區、中南半島的東南亞國家都有分布。桃金娘在兩廣地區、福建、臺灣極為常見,生于丘陵坡地。性喜高溫、高濕的環境,對冬季溫度要求較嚴,在10℃以下停止生長,在霜凍出現時不能安全越冬。
▲圖8 桃金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修剪后重新萌發的枝葉生機勃勃 李文艷攝
▲圖9 剛舒展開的花兒,紅蕊金藥秀芬芳 柯蕭霞攝
保護鄉土植物,留住鄉愁
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故土的山坡地多已被開發或大面積種植果樹和經濟林,野生的桃金娘日漸見少。曾見過為懷念桃金娘的味道和兒時歲月的城里人,不辭辛苦地從故鄉的山上將桃金娘移植到城里的陽臺,許是水土不服,許是桃金娘只愛山野間的清風明月,在城里多半長得不好,結出的果子又瘦又小,入口總帶著一股苦澀味,少了那種野味兒的甘甜。
鄉土植物是經過大自然的嚴格篩選,最為適合本土生長的植物,若是人們對它熟視無睹,不加保護,肆意毀除,終歸有一天它也會消失在人類的視野里,一旦失去,人們才會驚覺它如同清新的空氣及純凈的水一樣,是如此彌足珍貴!
▲圖10 淡淡花香夾雜縷縷鄉愁 柯蕭霞攝
觀賞地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山茶園
參考資料:
3. 覃可霖《家鄉的山稔子喲》(中國知網)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