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 廣州地化所“一種離心式連續取氣樣烴源巖生烴熱模擬實驗裝置”獲國際專利

      生烴熱模擬實驗是定量研究油氣從烴源巖中生成及排出的重要實驗方法,是評價沉積盆地油氣潛力與資源量的重要手段。根據體系的開放性,可分為開放體系、封閉體系和半開放體系等。其中開放體系主要模擬有機質初次裂解反應,封閉體系可以模擬原油和天然氣的初次及二次裂解反應?,F有的開放體系熱模擬實驗的原油產物在生成后難以迅速完全地脫離高溫裂解區,導致部分原油產物可能發生二次裂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熱模擬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彭平安院士團隊王強工程師與劉金鐘研究員研發了“一種離心式連續取氣樣烴源巖生烴熱模擬實驗裝置”。該發明裝置能將開放體系熱模擬實驗中石英樣品管內高溫區烴源巖樣品生成的原油,在第一時間轉移到石英樣品管下部的低溫區,從而避免原油產物的二次裂解。而且該裝置還可以將熱模擬實驗中不同溫度區間產生的氣體進行分段收集,從而確保在開放體系下烴源巖的油氣生成過程中沒有二次裂解,并得到準確的生油量、生氣量以及動力學參數。
      圖1 實驗裝置國際發明專利證書
      該實驗裝置主要包括離心系統、熱解系統、冷卻系統、產物收集系統及控制系統,完全自主研發。近期該裝置獲得了美國專利授權(圖1)。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廣州地化所已經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多系統、全組分生烴動力學實驗室,該專利的獲得為深層油氣與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與成因研究增添了新的技術手段。
      該裝置研發得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先導專項(No. XDA14010102)以及國家油氣專項(No. 2017ZX05008-002)的資助。
      發明專利信息:一種離心式連續取氣樣烴源巖生烴熱模擬實驗裝置(CENTRIFUGAL CONTINUOUS GAS SAMPLING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DEVICE FOR SOURCE ROCK HYDROCARBON GENERTION), 發明人:王強(WANG, Qiang), 劉金鐘(LIU, Jinzhong), 彭平安(PENG, Ping-An), 專利號:US 11585736 B2。
      
    2023-10-31
  • 研究人員發現藍光有助于增強珊瑚的熱白化耐受性

      近日,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鞏三強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首次分析了藍光在珊瑚熱白化中的潛在作用, 發現藍光能夠增強珊瑚共生體的熱白化耐受性。這項重要發現開啟了一種新的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通過光調控進行珊瑚保護和拯救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生態學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態指標)上。 
      珊瑚礁以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高初級生產力,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它們是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也為沿海居民提供了食物來源。然而,由于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和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珊瑚正面臨瀕臨滅絕的危險,30-70%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已嚴重退化。  
      研究人員結合珊瑚組織學、珊瑚代謝特征分析及宏轉錄組測序等技術,發現藍光能夠通過改善珊瑚和其共生蟲黃藻之間的共生互作關系,增強珊瑚對熱白化的耐受性。此外,研究還揭示了熱脅迫下,除共生蟲黃藻光合作用產生的活性氧外,珊瑚宿主釋放的活性氧也與珊瑚白化有關,并從分子水平檢測到宿主D型氨基酸氧化可能是熱脅迫下宿主活性氧的釋放途徑之一。
      該研究不僅為保護珊瑚及拯救珊瑚礁生態系統提供了新方法,還為理解和闡釋珊瑚白化現象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鞏三強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廣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克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躍環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央公益性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Sanqiang, G., Jiayuan, L., Lijia, Xu., Yongzhi, W., Xuejie, J., Kefu, Y., Yuehuan, Zhang (2023). Blue light increases thermal bleaching tolerance of coral via remodeling host-Symbiodiniaceae symbiosis. Ecological Indicators 155 (2023) 111020.   
      文章鏈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1315-23 
       
      圖1. 不同培養條件下珊瑚組織及生理特征圖片 
       
      圖2. 不同培養條件下珊瑚宿主D型氨基酸氧化途徑相關基因表達圖  
       
      圖3. 不同光質條件下珊瑚白化模式圖。左圖表示正常光照條件下熱脅迫能導致宿主和蟲黃藻釋放更多的ROS, 并且宿主及蟲黃藻抗氧化等代謝水平比較高,珊瑚出現了排藻白化的現象; 右圖表述藍光照射條件下宿主和蟲黃藻釋放比較少的ROS, 宿主及蟲黃藻抗氧化等代謝水平比較低, 同樣時間條件下珊瑚沒有出現明顯的排藻白化現象。  
      
    2023-10-30
  • 東北亞大洋板塊俯沖過程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志及其合作者,在東北亞大洋板塊俯沖過程與巖石圈形變響應機制研究中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ESR)/《地球科學評論》上。研究員王志和博士伏毅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志為論文通訊作者。 
      東北亞地區的深部動力學過程與地表地質形變響應關系一直備受地質學家關注,盡管已認識到地表構造與深部板塊俯沖過程存在關聯性,但是對于中生代以來的地表巖漿活動、巖石圈的減薄、地殼的變形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帶的形成機制等地質現象與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響應關系尚缺乏系統認識。  
      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體波成像技術和大量地震數據,成功獲得了東北亞地區的整個地幔(0-2900km)結構,結合地球化學和地球動力學模擬等數據,重構了該地區古大洋板塊、伊澤納崎板塊和現今太平洋板塊多級俯沖過程的新模式,闡明了大洋板塊、洋中脊和島弧多級俯沖過程在地表地質構造形變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東北亞地區中生代巖漿活動、克拉通減薄和南北重力梯度帶主要受到古代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而與現今太平洋的俯沖關系較小。這項研究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板塊深部動力學過程與地表地質構造形變的響應關系,為揭示地球深部流-固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示范。  
      研究團隊還包括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林間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麗軍研究員和趙亮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金振民院士等。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項目等聯合資助。  
       
      圖1. (左)區域構造和新生代巖漿活動分布圖。藍色虛線表示俯沖板塊線。不同顏色的三角形表示火山的成因機制與板塊之間的聯系不同。(右)中生代巖漿活動分布圖。  
       
      圖2. 不同剖面展示地幔的速度異常結構。 三角形表示不同性質的火山成因。通過對高速體(藍色)的幾何形態,板塊的下沉速率和板塊重建等聯合約束,建立高速體與俯沖板塊的聯系。PO: Proto-oceanic plate, 古大洋板塊; IZA: Izanagi, 伊澤納崎板塊;PAC:Pacific plate, 現今太平洋板塊。 
       
      圖3.(左)巖漿活動分布和變化趨勢圖(200-0 Ma)。侏羅紀到早白堊紀(200-140 Ma),巖漿活動主要靠向陸地,而白堊紀則是相反的趨勢。(右)模式圖解釋不同板塊的俯沖過程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構造演化的控制作用。   
      論文信息:Zhi Wang*, Lijun Liu, Yi Fu, Liang Zhao, Jian Lin, Zhenmin Jin, Bo Zheng. Multistage plate subduction controls intraplate volcanism and cratonic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Northeast Asia, Earth-Science Reviews 246, 104590, 2023.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5223002799  
      
    2023-10-3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的影響及其機理”2023年研討會成功舉辦

      10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GOCRC)研究員王春在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的影響及其機理”2023年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四處處長冷疏影、項目主任張亮,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科研與規劃處處長經志友,項目和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共50余人參加會議。 
      李超倫在歡迎辭中對蒞臨會議的領導和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希望項目組充分利用研討會的機會,積極交流、發現問題、聽取意見、迎接挑戰,為項目進一步推進奠定堅實基礎。冷疏影強調重大項目的成果重在最終集成性的成果,她希望項目組不忘初心,緊扣洋際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太平洋海洋災害這一重大科學問題,為國家海洋防災減災做出貢獻。  
      項目負責人王春在從項目目標完成情況、研究成果、國內外合作交流、經費執行、未來研究計劃等方面進行了總體匯報。王春在研究員、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蔣興偉院士、復旦大學周文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董昌明教授作為四個課題負責人詳細闡述了課題的具體研究成果、國際合作情況和未來研究計劃。  
      由陳大可院士、王會軍院士、陳軍院士、王橋院士、胡永云教授、宋振亞研究員等組成的咨詢專家組在認真聽取項目匯報后,圍繞項目和課題近兩年各方面進展展開深入討論,對項目各課題實施方案提出諸多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對項目執行不到兩年就已取得豐碩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建議繼續聚焦項目承載的重大科學問題,突出洋際相互作用這一主線,進一步加強各課題之間的聯系與融合。會議最后,冷疏影希望項目組對會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思考、總結并吸收消化,同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年輕研究隊伍,最終提升項目成果和產出的分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的影響及其機理”依托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并聯合復旦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項目立足于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嚴重影響我國的太平洋海洋災害事件,從全球視角以洋際相互作用為切入點,旨在揭示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的影響機理,闡明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可預測性的影響,發展太平洋海洋災害的遙感監測和模式預報系統,預估海洋災害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變化,在豐富和完善洋際相互作用機制理論的同時,提升海洋災害的預測水平,從而增強我國應對海洋災害能力。  
       
      圖1全體合影  
       
      圖2 項目及課題專家報告  
       
      圖3 與會領導和專家討論  
      
    2023-10-30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三大洋相互作用機制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階段總結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10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春在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三大洋相互作用機制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階段總結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特邀李崇銀院士、王會軍院士、陳大可院士、胡永云教授、宋振亞研究員到會指導??萍疾扛呒夹g研究發展中心處長張峰,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科研與規劃處處長經志友,項目和課題負責人以及主要研究人員共50余人參加會議。  
      李超倫代表項目牽頭單位熱烈歡迎各位領導和專家參會指導,并表示南海海洋所高度重視項目的管理、實施和成果產出,希望通過會議找出項目實施中的不足,做好2024年項目結題綜合績效評價準備工作。張峰對項目的前期管理工作給予了肯定,并介紹了“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項目結題綜合績效評價的總體要求,他希望項目通過階段總結梳理成果并發現問題,確保項目綜合績效評價順利完成。  
      王春在從項目總體進展情況、重要研究進展、社會經濟效益、下一步計劃四方面匯報了項目階段進展。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員李元龍、研究員黃平、教授屠奇超分別代表四個課題做課題階段總結匯報。與會專家對各項目和課題的進展情況一致表示肯定,認為項目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結題考核指標,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研究成果,希望項目組能繼續圍繞項目主題,進一步凝練優秀成果,突出項目研究特色、深度和整體性,后續加強課題交流和成果融合工作,迎接2024年項目綜合績效評價。  
       
      圖1 會議全體合影  
       
      圖2 項目和課題負責人做匯報  
       
      圖3 與會領導和專家與項目組交流討論 
      
    2023-10-30
  • 《Science Advances》揭示兩類大西洋尼諾及其對ENSO影響

      近日,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GOCRC)王春在團隊與張磊團隊在大西洋尼諾及其對ENSO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發現了中部型與東部型兩類大西洋尼諾,并揭示了兩類大西洋尼諾對ENSO影響的顯著區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研究員張磊為第一作者,研究員王春在與研究員張磊為共同通訊作者。 
      大西洋尼諾是熱帶大西洋氣候系統年際變化的主要模態,其能夠顯著影響周邊區域天氣與氣候狀況,如造成巴西等地降水增多,非洲北部薩赫勒區域異常干旱,增強北大西洋颶風活動、以及減弱印度夏季風等。此外,大西洋尼諾還可以通過大氣遙相關過程對全球其他區域氣候條件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大西洋尼諾能夠增強太平洋沃克環流,從而導致ENSO冷位相(拉尼娜事件)的發展。因此,大西洋尼諾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短期氣候預測、尤其是ENSO預測的重要可預報源。  
      觀測數據顯示大西洋尼諾強度自1970年代至今減弱了約30%,但其對ENSO的影響卻沒有顯著變化,仍然維持較強。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觀測數據發現這種顯著差異是由于大西洋尼諾存在兩種型態,即中部型與東部型大西洋尼諾,分別對應熱帶大西洋中部與東部海盆的年際尺度異常增暖事件(圖1A, B)。  
      此發現解決了科學界的一個困惑。由于中部型大西洋尼諾靠近大西洋“暖池”,而東部型事件主要發生在“冷舌區”,中部型事件發生時對降水、風場等影響更加顯著。因此,相較于東部型事件,中部型大西洋尼諾能夠激發更強的大氣遙相關過程,從而對ENSO造成更顯著的影響(圖2)。同時,東部型大西洋尼諾自1970年代至今減弱了約50%,而中部型事件的強度保持相對穩定。這種變化使得中部型大西洋尼諾得以在2000年后開始顯現,并主導了大西洋尼諾對ENSO的影響。  
      該研究揭示了大西洋尼諾的不同類型以及它們對ENSO影響的顯著區別。由于中部型與東部型大西洋尼諾的分布型態以及位置存在明顯差異,它們二者的氣候效應很可能有顯著不同。這些研究結果為我們理解洋際相互作用過程以及提升短期氣候預測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自主項目等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Zhang, L.*, Wang, C.*, Han, W., McPhaden, M. J., Hu, A., & Xing, W. (2023). Emergence of the Central Atlantic Ni?o. Science Advances, 9 (43), eadi5507. DOI: 10.1126/sciadv.adi5507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di5507  
       
      圖1中部型與東部型大西洋尼諾。A 東部型大西洋尼諾與B中部型大西洋尼諾事件對應的海表面溫度異常(填色)。等值線為北半球夏季海表面溫度氣候態分布。  
       
      圖2兩類大西洋尼諾對ENSO的不同影響。(A)東部型與(B)中部型大西洋尼諾對北半球夏季熱帶太平洋–大西洋海表面溫度(填色)與風場(矢量)變化的影響。  
       
       
      
    2023-10-26
  •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揭示海洋熱浪垂向結構的時空特征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團隊在海洋熱浪垂向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Vertical Structures of marine heatwav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員張瑩副為第一作者,研究員杜巖為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首席研究科學家Ming Feng研究員和高級首席研究科學家Alistair J. Hobday研究員。 
      海洋熱浪是發生在海洋中的異常暖水事件,通常定義為海表溫度至少連續五天超過季節性氣候平均態第九十百分位閾值。海洋熱浪持續時間可達數月,覆蓋范圍可至數千平方公里。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熱浪發生頻次增多,持續時間變長。在過去數十年,破紀錄的海洋熱浪事件席卷全球海洋(圖1)。海洋熱浪會影響大氣環流及降水分布,從而引發洪澇、干旱和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還會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漁業減產和物種遷移,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已有研究表明,海洋熱浪的暖異常并不局限在海洋表層,也可抵達海洋深層;此外,不同影響深度的海洋熱浪的驅動機制和海洋生物響應都具有顯著差異。然而,目前我們對全球海洋熱浪的垂向結構和影響深度尚不清楚。  
      本研究基于衛星觀測的海表溫度和Argo觀測的次表層溫度剖面數據,定義了4類主要的具有不同垂向結構的海洋熱浪:淺層、次表層反向型、次表層加強型和深層海洋熱浪(圖1),并分析了這4類海洋熱浪的時空特征及相關的動力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具有不同垂向結構的海洋熱浪空間分布具有顯著差異性,其中次表層反向型和次表層加強型海洋熱浪在低緯度海域占比較高,而淺層和深層海洋熱浪多發于中高緯度海域。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例如海洋行星波動、中尺度渦旋、邊界流等)對海洋熱浪的垂向結構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這也反映了海洋動力過程對海洋熱量再分配的重要影響。淺層與次表層反向型熱浪的影響深度較淺,而次表層反向型和深層海洋熱浪具有較深的影響深度,其空間分布與海洋的熱動力背景密切相關。在過去20年,由于海洋的持續升溫,這4類海洋熱浪呈顯著增多的趨勢,并伴隨著影響深度加深。  
      該研究揭示了全球海洋熱浪垂向結構的多樣性及其變化特征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海洋儲熱及熱量再分配的指示作用。研究結果有助于對海洋極端事件時空特征及形成機理的系統認識,為構建海洋災害立體監測系統及預報平臺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該研究由國家基金項目(42090042、42006026、42149910)、中國科學院項目(133244KYSB20190031、183311KYSB20200015、XDB42010305、SCSIO202201)、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23A04J0188)共同資助完成。  
      相關論文信息:Zhang, Y., Du, Y.*, Feng, M., & Hobday, J. A. (2023). Vertical structures of marine heatwav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6483.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219-0  
      論文博文:https://earthenvironmentcommunity.nature.com/posts/diversity-in-vertical-structures-of-global-marine-heatwaves?utm_source=like_mail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notify_contributor_about_like  
       
      圖1(a)極端海洋熱浪事件;(b-e)不同類型海洋熱浪的垂向結構  
      
    2023-10-27
  • 環江站組織開展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科學考察
    10月8日至23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喀斯特生態服務提升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全球共性挑戰專項“融合高分辨率遙感與深度學習的森林碳匯精準監測”及中國科學院青年交叉團隊項目等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組織開展第二次中丹(丹麥)喀斯特生態聯合科學考察,本次野外考察聚焦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理系Martin Brandt副教授及其7名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桂林理工大學相關科研人員等27人參加考察。
      10月8日至23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喀斯特生態服務提升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全球共性挑戰專項“融合高分辨率遙感與深度學習的森林碳匯精準監測”及中國科學院青年交叉團隊項目等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組織開展第二次中丹(丹麥)喀斯特生態聯合科學考察,本次野外考察聚焦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理系Martin Brandt副教授及其7名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桂林理工大學相關科研人員等27人參加考察。
      國內外專家一行考察了貴州中南部、廣西西北部、云南東部等地區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實地調研了喀斯特地區喀斯特峰叢洼地區、喀斯特高原區、喀斯特斷陷盆地等生態修復現狀和植被生長狀況,了解了喀斯特特殊地質背景對森林恢復生長的制約影響。重點考察了廣西環江和貴州普定兩個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固定監測樣地、中亞熱帶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喀斯特地區典型人工林(桉樹、馬尾松、云南松等)種植、采伐與撫育管理措施、喀斯特高原湖泊與濕地自然保護區,并開展了喀斯特典型森林群落結構參數及冠幅實地測量,對比了西南滇桂黔三省不同喀斯特區域的巖性、地貌和植被特點和不同恢復措施下的森林恢復情況。通過野外考察,考察成員深入了解了不同區域典型喀斯特地貌發育與景觀特征、自然恢復與造林條件下喀斯特植被景觀復雜類型與分布特征及巖性-地貌-土壤-植被-氣候耦合關系。專家組對大規模人工造林與自然封育下全球植被覆蓋“變綠”熱點區之一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給與了充分肯定,并對喀斯特山區森林碳匯的精準計量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考察期間,在環江站召開了主題為Human Disturbances and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的研討會,岳躍民研究員做了Vegetation Dynamics and Human Disturbances in South China Karst的研究報告,介紹了環江站長期定位觀測研究體系、喀斯特地質背景制約、區域生態建設成效、生態恢復的人為驅動機制、歷史時期人類擾動重建等研究進展,并提出了喀斯特區域生態恢復持續性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Martin Brandt做了Large Scale Individual Tree Mapping的研究報告,介紹了其團隊開展的國家及全球尺度單木識別及碳匯效應量化的主要進展,其團隊成員也對各自研究工作進行了匯報。國外專家對喀斯特地區森林碳匯精準定量研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圍繞如何結合中外高分率衛星遙感數據、森林清查數據、深度學習網絡模型、地面定位監測樣地等量化喀斯特山地森林碳匯計量、提升喀斯特地區森林恢復的持續性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參會專家就未來合作開展基于深度學習的喀斯特遙感大數據信息提取,基于高分遙感數據提取單木屬性,構建區域尺度單木及樣地水平森林地上生物量遙感反演模型、喀斯特地區生態恢復碳匯穩定性等研究達成深入合作共識??疾炱陂g也與廣西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舉行了林業碳匯監測計量業務交流與座談,雙方就喀斯特地區森林長期地面監測樣地數據共享、基于遙感大數據及深度學習開展林業碳匯計量監測試點、提高林業碳匯計量監測能力達成合作共識。
      亞熱帶生態所王克林研究員、岳躍民研究員團隊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Rasmus Fensholt教授、Martin Brandt副教授團隊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已合作獲批歐盟研究理事會ERC Starting Grant基金、國家外專局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伙伴計劃及國際訪問學者等項目,發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高水平研究論文,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等。通過此次科學考察與研討,將進一步深化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生態恢復持續性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研究,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及“雙碳”目標。
      桂西北喀斯特地貌景觀考察
      喀斯特石灰巖地區天然林樣地調查
      喀斯特白云巖地區人工林生長狀況調研
      人類擾動與森林碳匯精準計量研討會
      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業務合作座談
      
    2023-10-26
  • 深圳先進院電子材料院與生益科技聯合發布埋容產品
    近日,第四屆中國新材料產業大會集成電路材料產業發展論壇在浙江溫州成功開啟?,F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電子材料院與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順利開展聯合產品發布會。
      近日,第四屆中國新材料產業大會集成電路材料產業發展論壇在浙江溫州成功開啟?,F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電子材料院與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順利開展聯合產品發布會。深圳先進院材料所所長、電子材料院院長孫蓉,研究員于淑會、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軍、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管理處副處長袁博、電子電路基材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所長柴頌剛、生益科技市場部項目經理孫鵬共同見證產品發布。
      隨著電子行業的發展,電子產品小型化、系統集成化,封裝密度增加,元器件尺寸縮小,埋入式器件已成為發展趨勢,廣泛應用于手機、智能音箱、TWS耳機等領域。  
      據了解,先進電子封裝材料科研團隊基于國家02專項的支持下,與生益科技研發團隊經過15年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深度產研合作、聯合商品化攻關。本次發布的埋容產品,各項指標已達到國外競品水平,通過國內高端終端認證,成功實現了埋入式電容材料的國產化,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該產品的成功發布,標志著埋入式電容材料與成套工藝關鍵核心技術完全實現自主可控。
        
      孫蓉表示,電子材料院將不斷加大與國內高校、行業優秀企業產、學、研合作,提升商品化攻關的科研能力
      柴頌剛介紹埋容材料在半導體封裝領域的應用和重要性
       
      埋容材料SE1012項目榮獲2023第四屆中國新材料產業大會集成電路材料產業發展論壇“集成電路材料企業技術創新獎”一等獎  
        
      
    2023-10-25
  • 華南植物園揭示風電場對生態系統功能的潛在影響及驅動機制
    為應對由化石燃料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風能作為最為清潔的綠色能源之一,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推廣。自本世紀初以來,全球風能的裝機總量從2001年的20 GW快速增加至2022年的900 GW 。當風電場的規模在地理空間上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風電場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可能會放大,并進一步改變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盡管風電場對于區域氣候的影響已經被證實,然而其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研究仍然缺乏。不同規模風電場對草地植被生長( NDVI )、總初級生產力( GPP )、生態系統呼吸( ER )和凈生態系統生產力( NEP )的影響。
       
      為應對由化石燃料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風能作為最為清潔的綠色能源之一,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推廣。自本世紀初以來,全球風能的裝機總量從2001年的20 GW快速增加至2022年的900 GW。當風電場的規模在地理空間上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風電場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可能會放大,并進一步改變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盡管風電場對于區域氣候的影響已經被證實,然而其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研究仍然缺乏。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團隊聯合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選擇中國北方草地為研究區,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發現大規模風電場降低了草地的植被生產力和碳匯總量。在風電產生的同時,風力渦輪機轉子旋轉產生的湍流改變了大氣中熱量和水汽的垂直交換,進而對局地氣候產生影響?;跉夂蛴^測數據的分析,本研究進一步指出,由風電機引起的熱量和水汽垂直交換會導致區域大氣水汽壓差(VPD)增加,即大氣干旱加劇。這種大氣干旱現象被證明是大規模風電場抑制植被的生長和生產力,進而降低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主要原因。
      這項研究創新性地將風能與生態系統功能聯系在一起,揭示了大規模風電場對區域碳循環的影響和驅動機制,并著重強調了在全球風能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評估其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在可再生能源生態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大規模風電場對草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潛在影響及驅動機制,相關成果以“Observed impacts of large wind farms on grassland carbon cycling”為題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IF=18.9)上。華南植物園武東海研究員和徐文芳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項目等資助。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3.10.016
      圖1. 不同規模風電場對草地植被生長(NDVI)、總初級生產力(GPP)、生態系統呼吸(ER)和凈生態系統生產力(NEP)的影響。
      
    2023-10-25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A片人禽杂交ZOZO,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