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9-04 來源: 《廣州日報》客戶端 作者: 黃嵐 周飛
近日,記者從華南國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團隊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個桫欏科物種的系統發育關系及分化歷史,在桫欏科植物隱存種多樣性及分化歷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何為“隱存種”?記者了解到,隱存種是指形態上難以區分但遺傳上存在顯著分化的物種。正確認識和發現隱存種多樣性在生物多樣性評估與保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桫欏科植物是我國重點保護具有樹狀主干的蕨類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研究人員表示,現生桫欏科的物種多樣性極其豐富,不少近緣種的形態學性狀十分相似,目前很難通過表型差異及少數的分子標記對近緣種進行物種界定?;蚪M測序技術的發展及物種界定分析方法的不斷完善為準確認識桫欏物種多樣性提供了新契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康明研究團隊在大規模野外調查和樣品采樣的基礎上,采用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聯合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及群體遺傳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個桫欏科物種的系統發育關系及分化歷史。
研究顯示,系統發育重建及物種界定分析結果均支持該類群現有物種的譜系單一性,同時發現黑桫欏屬內3個長期使用的物種概念,即黑桫欏、平鱗黑桫欏和粗齒黑桫欏,均存在隱存物種多樣性?;蛄鳈z測發現,黑桫欏屬及木桫欏屬植物在屬間及屬內均存在頻繁的基因流現象,說明自然雜交在桫欏科植物的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關的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上。記者了解到,該研究結果對桫欏科植物的就地和遷地保護具有指導意義。
刺桫欏
報道鏈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61063#/detail/2061063?site4&columnID=0
附件下載: